足迹
朕有强国系统,舔狗谁爱当谁当
登录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940章(第1页)

“陛下,晋军统帅已经给您抓回来了!”卫子陵抱拳,单膝跪地,用清脆爽朗的语气说道,“他叫林越,是晋国宰相林良沅的侄儿!”

李彦和刘文静对视一眼,然后笑着搀扶起卫子陵:“好好!子陵,你办得很好!”

“拼死厮杀是诸位统领、参将带着儿郎们完成的,击败晋军是我军用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强大的战力做到的,卑职只不过是运气好,得到了陛下的垂怜,才有机会在晋军溃败之后,去捡了这个便宜!”

李彦倒是一愣,然后道:“少年人胜而不骄,实在难得!”

李彦越看卫子陵越喜欢。

实际上现在大夏不缺将领,每年讲武堂至少有一千多军官卒业。

无论是高级军官,还是中层,或者基层。

这些军官中,绝大多数人,又本身就在军队里,他们进入讲武堂是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,从而提高上限。

要知道,在讲武堂讲座授课,可是哥舒星那样的当世战术型名将。

经过数年的调整,大夏的军队,早已与当年李恪时代不一样。

李恪时代,因为战争更加频繁,且有亡国倾塌的危机,所以诞生了不少能打的将领,也铸造出了一批苦战中磨炼出来的精锐。

可李恪时代有一个致命的问题:精锐的延续性无法保证。

从大夏立国之后的十五年,大夏数次北伐的骨干,都是当年立国的那一批人,只有三分之一新人流入到军官的位置。

至于核心领域的将领,一个都没有。

这是李恪时代,军政强,却不盛的核心原因。

其实那个时候,魏崇延的战略部署是非常具有前瞻性和大局观的,他用停战和亲的方式打入大夏内部。

用温水煮青蛙的策略去软化大夏。

他正是看到了大夏的人才储备机制的空缺,所以认为没必要像当年那样鱼死网破了。

不如大魏内部不断改制,把辽国困在幽州,大夏自己就慢慢废掉了。

可现在不同了,现在的大夏,是越打越能打,是强且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