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6章(第1页)
当天,秦川城空前盛况,无数士兵欢呼雀跃。
李彦不仅仅在秦州撒钱,他承诺给晋国的丝绸和纱在第二天在江宁城的玄武渡口被装上船,沿着内城河一路出城,进入汉江。
那是乘载了联晋扛魏的希望,也是对未来布局的第一步。
四月十七日,紫宸殿。
“陛下,这是荆州刺史今日回复臣的书信。”公孙赞呈递上来。
李彦接过来看起来。
“荆州已经开始着手收夏税,但下面上报,今年的行情并不乐观。”公孙赞用一种沉重的语气说道,“荆州只能收三百万石了。”
“三百万石?”李彦诧异道,“往年不是有六百万石吗?”
“今年有旱情,下面上报说地方上不少百姓都迁移,逃荒去了。”
“地方没有存粮?”
“地方这两年并未有存粮。”
“三百万石,运输到秦州,还剩一百五十万石,五十万大军,一人三石,只能吃三个月?”李彦道。
“秦州还有两百万石,一共可以吃五个月,再加上秦州有不少屯田,还可以解决三个月的粮草问题。”
“一共八个月?”
“是的。”
“不行,太少了,完全无法抵御各种变故。魏军攻打秦州,至少是三个月以后的事,万一魏军来势汹汹,在秦州跟我们打持久战,打好几个月也未必不可能,我们至少要准备一年的粮草。”
“一千二百万石粮草吗?”
(一石=120斤,没有去壳,按平均消耗算)
“是的,西线至少要准备这么多,有备无患,因为战场上一定会浪费不少粮食。”
“但洪州今年收的赋税也不乐观,比往年也少了一半。”
“也是干旱?”
“说是这么说。”
“那到底是什么原因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