足迹
盛唐风华:从贞观长歌到乱世离歌
登录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一章(第3页)

第八章:藩镇割据与宦官专权

安史之乱虽然平息,但唐朝中央政府为了安抚投降的叛军将领,将河北等地划分为多个藩镇,任命安史旧部为节度使。这些藩镇拥有自己的军队、财政和行政权,名义上服从中央,实际上形成了割据势力。其中,以卢龙(今北京附近)、成德(今河北正定)、魏博(今河北大名)三镇最为强大,号称河朔三镇。

藩镇节度使父死子继,或由部将自行拥立,朝廷只能事后追认,无法干涉。他们在辖区内横征暴敛,扩充军队,与中央政府对抗。例如,魏博节度使田承嗣,在自己的辖区内选拔强壮男子组成牙兵,作为私人武装,这些牙兵待遇优厚,只听命于节度使,成为藩镇割据的重要支柱。

除了藩镇割据,宦官专权也成为唐朝中后期的一大顽疾。安史之乱后,唐玄宗、唐肃宗为了加强对军队的控制,开始让宦官监军。到了唐德宗时期,他因对武将不信任,将神策军(中央禁军)的兵权交给宦官掌管。从此,宦官势力逐渐膨胀,掌握了禁军大权,进而干预朝政,甚至可以废立皇帝。

唐宪宗李纯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,他在位期间,任用裴度、李愬等大臣,对藩镇采取强硬措施,先后平定了西川、淮西等藩镇叛乱,实现了元和中兴。然而,唐宪宗晚年迷信长生不老,服用丹药,性情变得暴躁,最终被宦官陈弘志等人杀死。此后,唐朝的皇帝大多由宦官拥立,宦官的权力达到了顶峰。

唐文宗李昂即位后,试图铲除宦官势力,他与李训、郑注等人密谋发动甘露之变。大和九年(835年),李训等人以左金吾仗院内石榴树上夜降甘露为由,诱使宦官仇士良等前往观看,企图将他们一网打尽。但计划泄露,仇士良率领禁军大肆捕杀李训、郑注及其党羽,朝堂之上血流成河,唐文宗也被宦官软禁,从此唐朝的宦官专权更加严重。

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相互交织,使得唐朝中后期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。朝廷内部斗争不断,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越来越弱,社会矛盾日益尖锐,农民起义也此起彼伏,唐朝的统治摇摇欲坠。

第九章:黄巢起义,动摇根基

唐朝后期,土地兼并严重,大量农民失去土地,沦为佃农。加之连年灾荒,官府不仅不减免赋税,反而加重盘剥,百姓生活苦不堪言。乾符元年(874年),濮州(今河南范县)人王仙芝在长垣(今河南长垣)聚众数千人起义,他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,以均平为口号,表达了广大农民对公平的渴望,许多饱受压迫的农民纷纷响应。

次年,曹州(今山东菏泽)人黄巢也聚众数千人起义,响应王仙芝。黄巢出身盐商家庭,善于骑射,粗通笔墨,他与王仙芝会合后,起义军势力迅速壮大。起义军转战河南、山东、安徽等地,多次击败唐军。乾符五年(878年),王仙芝在黄梅(今湖北黄梅)战死,余部与黄巢会合,推举黄巢为黄王,号冲天大将军。

黄巢率领起义军采取流动作战的策略,避实击虚,在南方各地辗转作战。他们渡过长江,进入福建、广东,攻克广州。在广州,黄巢发布檄文,揭露唐朝宦官专权、官吏贪暴等罪行,提出禁刺史殖财产,县令犯赃者族等主张,得到了百姓的支持。但由于南方气候炎热,北方士兵难以适应,黄巢决定率军北上,直捣长安。

广明元年(880年),黄巢率领起义军渡过淮河,进入河南。他发布公告:各宜守垒,勿犯吾锋。吾将入东都,即至京邑,自欲问罪,无预众人。表明只向唐朝朝廷问罪,不侵扰百姓,这使得起义军得到了更多民众的拥护。起义军一路势如破竹,攻占东都洛阳,随后又攻克潼关,直逼长安。

唐僖宗惊慌失措,逃往蜀中。黄巢进入长安后,即皇帝位,国号大齐,年号金统。他下令赦免百姓,唐朝官员四品以下留用,三品以上停职。然而,黄巢起义军占领长安后,没有及时追击逃亡的唐僖宗,也没有建立稳固的根据地,给了唐朝喘息的机会。

唐朝调集各路军队,联合沙陀族李克用等势力,对起义军进行反扑。起义军由于长期流动作战,没有稳定的补给来源,在唐军的围攻下,逐渐陷入困境。中和三年(883年),黄巢被迫撤出长安,向东转移。中和四年(884年),黄巢在狼虎谷(今山东莱芜西南)兵败自杀,历时十年的黄巢起义最终失败。

黄巢起义虽然失败,但它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,加速了唐朝的灭亡。起义军转战大半个中国,摧毁了大量的世家大族和藩镇势力,使得唐朝中央政府再也无法恢复对全国的有效统治,地方藩镇势力更加壮大,唐朝进入了更加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的前夜。

第十章:大唐覆灭,五代烽烟

黄巢起义后,唐朝中央政府名存实亡,各地藩镇纷纷拥兵自重,相互攻伐。在众多藩镇中,势力最为强大的是宣武节度使朱温(又名朱全忠)和河东节度使李克用。朱温原是黄巢起义军的将领,后投降唐朝,被唐僖宗赐名全忠,他在中原地区不断扩张势力,成为最强大的藩镇之一。李克用是沙陀族人,他率领的沙陀军战斗力强悍,与朱温长期对峙。

天复元年(901年),朱温率军进入关中,控制了唐昭宗。他强迫唐昭宗迁都洛阳,并将长安的宫殿、民房拆毁,百姓被迫东迁,一路上哭声震天。天祐元年(904年),朱温派人杀死唐昭宗,立唐昭宗之子李柷为帝,是为唐哀帝。此时的唐哀帝只是朱温手中的傀儡,毫无权力可言。

天祐四年(907年),朱温逼迫唐哀帝禅位,自己称帝,国号梁,史称后梁,年号开平。唐朝正式灭亡,中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。后梁建立后,李克用拒不承认,仍沿用唐朝年号,与后梁对峙。李克用死后,其子李存勖继承父业,继续与后梁作战。

李存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,他训练军队,整顿内政,势力不断壮大。同光元年(923年),李存勖称帝,国号唐,史称后唐,年号同光。随后,他率军攻打后梁,一路势如破竹,后梁末帝朱友贞自杀,后梁灭亡。李存勖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区,但他在位后期,沉迷享乐,宠信伶人、宦官,猜忌杀戮功臣,导致民怨沸腾。

同光四年(926年),魏州(今河北大名)发生兵变,李存勖在平叛过程中被流箭射死。李嗣源(李克用养子)趁机即位,是为后唐明宗。后唐明宗在位期间,革除弊政,与民休息,使得后唐出现了短暂的稳定局面。但后唐后期,内乱不断,政权更迭频繁。

后唐清泰三年(936年),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为了夺取皇位,向契丹求援,许诺割让幽云十六州(今北京、天津至山西、河北北部一带),并尊称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父皇帝,自己甘为儿皇帝。在契丹的支持下,石敬瑭灭掉后唐,建立后晋,年号天福。幽云十六州的割让,使得中原地区失去了北方的天然屏障,为后来契丹、女真等少数民族南下入侵提供了便利。

后晋开运三年(947年),契丹军队南下,灭亡后晋。随后,刘知远在太原称帝,建立后汉,年号乾祐。但后汉政权仅存在了四年,就因内部矛盾重重而灭亡。后汉乾祐三年(950年),郭威发动兵变,推翻后汉,建立后周,年号广顺。郭威和他的养子柴荣(后周世宗)都是有作为的皇帝,他们进行改革,整顿军队,发展经济,使得后周逐渐强大,为后来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。

从唐朝灭亡到北宋建立的五十多年间,中原地区先后经历了后梁、后唐、后晋、后汉、后周五个朝代的更迭,同时在南方和北方的部分地区,还存在着前蜀、后蜀、南吴、南唐、吴越、闽国、南楚、南汉、南平、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,史称五代十国。这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大分裂、大动荡的时期,直到公元960年,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,建立北宋,才逐渐结束了这一混乱局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