足迹
青瓷长歌
登录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一章(第2页)

会后,那位公子派人送来请柬,邀知夏一叙。陈望舒有些担心:此人是皇室宗亲赵元璟,身份尊贵,你可要小心。知夏握紧请柬,她知道,这或许是改变命运的又一个契机。

踏入赵府,曲径通幽,花香四溢。赵元璟坐在凉亭中,面前摆着知夏的青瓷瓶:林姑娘,这秘色瓷当真巧夺天工。不知可否为我烧制一套茶具知夏行礼道:若能得殿下赏识,自是知夏的荣幸。不过,我有个请求...

她将自己被苏老爷诬陷的事如实相告。赵元璟挑眉:此事包在我身上。三日后,苏老爷因管理不善导致窑变被革去窑场主之位,陈望舒被推举为新任窑主,而知夏,则成为了窑场的首席制瓷师傅。

然而,正当知夏以为一切步入正轨时,赵元璟却提出了一个让她为难的要求——烧制一批带有西域纹样的瓷器,作为大宋与大食国建交的礼物。知夏看着图纸上繁复的花纹,心中涌起一股挑战的欲望。她不知道,这一次的尝试,将她卷入了一场横跨东西的文化碰撞,也揭开了一个隐藏多年的秘密...

第三章:丝路瓷语

赵元璟送来的图纸上,缠枝莲纹与几何图案交织,孔雀蓝与鎏金线条碰撞,充满异域风情。知夏摩挲着图纸,陷入沉思。传统越窑青瓷以素净淡雅著称,这样浓烈艳丽的风格,从未有人尝试过。

data-fanqie-type=pay_tag>

要不我去请几位波斯商人来陈望舒看出她的犹豫,让他们讲讲西域的风土人情,或许能有灵感。三日后,窑场来了几位高鼻深目的商人,他们带来了大食国的陶器、香料,还有色彩斑斓的玻璃器皿。知夏仔细观察着这些异域器物,发现大食工匠善用氧化钴作为颜料,烧制出的蓝色花纹经久不褪。

我们也试试用氧化钴作画!知夏说干就干。她在坯体上用钴料勾勒出花纹,再施以透明釉,入窑烧制。然而,第一次开窑,瓷器上的蓝色全部晕染开来,画面模糊不清。第二次,钴料在高温下变色,成了灰黑色。接连失败十几次,知夏的双手被窑火烫出了水泡,却依然不肯放弃。

就在她一筹莫展时,赵元璟再次来访。他带来了一本从大食商人手中购得的《陶工秘籍》,其中详细记载了釉下彩绘的技巧。知夏如获至宝,日夜钻研,终于发现问题出在釉料配方上。她调整了釉料的粘稠度,又在钴料中加入适量的石英粉,让颜料更易附着。

当第一只成功的青花瓷碗出窑时,整个窑场都沸腾了。碗身绘着缠枝牡丹,蓝色花纹在青釉下若隐若现,既有越窑青瓷的温润,又有西域艺术的奔放。赵元璟赞叹不已:妙极!这瓷就叫青花粉彩吧!

然而,新的问题接踵而至。大食使者前来验货时,却皱起了眉头:这牡丹花纹,在我们大食代表着死亡,是不吉利的。知夏这才意识到,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如此巨大。她开始研究大食的宗教信仰和审美习惯,将牡丹换成了藤蔓卷草纹,又在纹饰中融入了中国传统的云纹元素。

经过三个月的努力,六十套精美的青花粉彩茶具终于完成。赵元璟亲自护送这批瓷器前往大食,临行前对知夏说:等我归来,有件重要的事与你商议。知夏望着他远去的背影,心中泛起一丝异样的情愫。

赵元璟离开后,知夏继续在窑场钻研制瓷技艺。一日,她在整理父亲遗物时,发现了一本泛黄的日记。父亲在日记中写道:今日遇到一位波斯商人,他说大食国有种珐琅彩,色彩绚丽,永不褪色。若能习得此技...知夏心中一动,决定尝试烧制珐琅彩瓷。

珐琅彩需要用到特殊的颜料,知夏四处打听,终于在泉州港找到了一位阿拉伯商人。商人被她的执着打动,卖给她一些进口的珐琅彩料。然而,这些颜料在高温下容易爆裂,知夏反复调整烧制温度和时间,终于掌握了诀窍。

当第一只珐琅彩瓷瓶诞生时,窑场再次轰动。瓶身绘着西域的葡萄纹,色彩鲜艳明亮,仿佛将整个秋天的丰收都凝固在了瓷上。消息不胫而走,连皇宫都派人来索要珐琅彩瓷器。

就在知夏事业蒸蒸日上时,赵元璟回来了。他带来了大食国王的亲笔信,信中对青花粉彩茶具赞不绝口,并提出了长期合作的意向。更让知夏惊喜的是,赵元璟向她求婚了。

知夏,赵元璟握着她的手,你用瓷器架起了东西文化的桥梁。我希望,能与你携手走过未来的每一步。知夏红着脸点头,这一刻,她觉得所有的努力都值得了。

然而,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。不久后,朝廷突然下旨,要求窑场停止烧制西域风格的瓷器,理由是有伤风化。知夏和赵元璟四处奔走,试图说服朝廷收回成命,却遭到了保守派大臣的强烈反对。

在一次激烈的朝堂辩论后,赵元璟失落地对知夏说:对不起,我尽力了。知夏看着他疲惫的面容,心中涌起一股坚定:没关系,我们不能改变朝廷,但可以改变百姓的看法。她决定举办一场瓷器展览,让更多人见识到东西文化交融之美。

展览那天,窑场里人来人往,有文人墨客,也有普通百姓。当他们看到精美的青花粉彩和珐琅彩瓷器时,无不惊叹。一位老学究摸着胡须赞叹:原来异域文化与我大宋风雅结合,竟能如此美妙!

就在展览圆满成功时,知夏收到了一封匿名信。信中只有短短几个字:釉母的秘密,在沉船里。知夏握着信纸,心跳加速。父亲留下的谜团,终于有了线索而这背后,又隐藏着怎样的阴谋

第四章:深海遗珍

知夏捏着匿名信的手指微微发颤,釉母的秘密,在沉船里几个字在眼前不断晃动。她想起父亲笔记中提到过,曾在出海寻找特殊矿石时遭遇风暴,难道那场意外与釉母的来历有关陈望舒得知消息后,皱着眉头道:东南海域暗流汹涌,沉船不知沉入何处,贸然寻找太过危险。

赵元璟却坚定地握住知夏的手:我调动王府船队,陪你一起找。三日后,五艘商船组成的船队从泉州港出发。知夏站在船头,望着翻滚的浪花,心中既期待又忐忑。随行的还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渔民,他看着信上的字迹突然惊呼:这笔迹...倒像是二十年前失踪的老船工李阿水的!

船队在海上搜寻了七日,终于在一座荒岛附近发现异常。老渔民指着海面某处:那里海水颜色不对,底下恐怕有东西!赵元璟当即下令放下探测绳,几个时辰后,打捞上来的竟是半块刻着波斯文字的瓷片。知夏仔细辨认,这正是父亲日记中记载的,在大食商人处见过的特殊瓷片。

潜水!知夏不顾众人劝阻,穿上简易的潜水服便要下海。赵元璟紧紧抓住她:我陪你。两人在水手的协助下,缓缓沉入海底。咸涩的海水刺痛眼睛,海底的景象却让他们震撼——一艘巨大的商船静静躺在海底,船身缠绕着海藻,瓷器碎片散落四周,在阳光折射下泛着幽光。

他们游到船骸旁,发现船舱中堆满了陶罐,其中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箱引起知夏注意。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打开后,里面竟是一本羊皮卷和几块黑亮的矿石。知夏心中狂跳,这矿石与她之前发现的釉母极为相似!

回到船上,知夏迫不及待展开羊皮卷。泛黄的纸页上,用波斯文记载着惊人的秘密:原来在百年前,大食与大宋的商队曾合作开辟了一条海上瓷路,他们将大宋的瓷器运往西方,同时带回西域的珍宝和技术。羊皮卷的主人,正是一位大食的制瓷大师,他在途中遭遇风暴,船沉于此。而他毕生研究的变色釉母配方,就藏在这些矿石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