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(第4页)
第十七章:前线烽火
辛弃疾率领大军抵达边境后,与金兵展开了激烈的战斗。起初,宋军因准备充分,士气高昂,接连打了几场胜仗。但随着战事的推进,金兵调整战略,凭借着骑兵的优势,对宋军发起了猛烈的进攻。
宋军在战场上陷入苦战,粮草运输也变得愈发艰难。金兵派出小股骑兵,专门袭击宋军的粮草运输队。苏砚心急如焚,他与青鸾商议后,决定由青鸾带领义军护送粮草。
青鸾带领义军,一路上小心翼翼。他们避开金兵的主力部队,专挑偏僻小路行走。然而,在一次运输途中,他们还是被金兵的探子发现。金兵骑兵迅速追来,青鸾指挥义军占据有利地形,与金兵展开殊死搏斗。
战斗中,青鸾身先士卒,手持长剑,斩杀数名金兵。义军们在她的鼓舞下,奋勇杀敌。但金兵人数众多,且骑兵在平原上具有天然的优势,义军渐渐抵挡不住。关键时刻,辛弃疾派来的援军赶到,击退了金兵。
虽然此次粮草成功送达前线,但义军也损失惨重。青鸾看着死伤的兄弟,心中悲痛不已。她深知,这场战争的残酷远超想象,只有彻底打败金兵,才能还百姓一个太平。
第十八章:暗潮涌动
在宋金激战正酣之时,临安城内却暗潮涌动。主和派的官员们见宋军在战场上并未取得决定性的胜利,便再次上书宋光宗,要求与金国议和。宰相史弥远更是暗中勾结金国使者,企图通过议和谋取私利。
苏砚得知消息后,心急如焚。他联合朝中主战派官员,在朝堂上与主和派展开激烈辩论。苏砚慷慨陈词:金国狼子野心,议和不过是缓兵之计。若此时议和,不仅前功尽弃,还将让无数将士的鲜血白流,百姓也将再次陷入水深火热之中!
然而,主和派在史弥远的带领下,巧舌如簧,极力劝说宋光宗议和。宋光宗本就生性懦弱,面对主和派的轮番劝说,渐渐动摇了决心。
苏砚无奈之下,决定寻求太上皇宋孝宗的支持。他连夜进宫,向宋孝宗禀明情况。宋孝宗对史弥远的所作所为十分震怒,他出面干预,宋光宗才暂时搁置了议和的想法。
但史弥远并不甘心失败,他派人暗中监视苏砚,企图找到他的把柄,将他扳倒。同时,他还在民间散布谣言,称宋军必败,议和才是唯一的出路,企图动摇民心。
第十九章:生死之战
在朝堂内斗的同时,前线的战事也到了关键时刻。辛弃疾决定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战役,一举击溃金兵。他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,调集各路大军,准备对金兵发起总攻。
苏砚和青鸾也全力配合。苏砚确保粮草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,青鸾则带领义军在金兵后方进行骚扰,破坏金兵的补给线。
总攻当天,战场上硝烟弥漫,喊杀声震天。宋军将士们在辛弃疾的指挥下,奋勇杀敌。金兵也不甘示弱,双方展开了殊死搏斗。这场战斗持续了整整三天三夜,双方都伤亡惨重。
在战斗的关键时刻,金兵突然派出了他们的精锐部队——铁浮屠。铁浮屠人马皆披重甲,犹如一道钢铁洪流,所到之处,宋军纷纷溃败。辛弃疾见势不妙,立即调整战术,他命人挖掘壕沟,用强弩射击,试图阻挡铁浮屠的进攻。
苏砚得知前线危急,亲自押运粮草赶到战场。他看到宋军在铁浮屠的攻击下节节败退,心急如焚。青鸾也带领义军赶来支援,她发现铁浮屠虽然强大,但行动迟缓,只要攻击其马匹的腿部,便可使其失去战斗力。
青鸾将这个想法告诉辛弃疾,辛弃疾立即下令,让士兵们用长枪、钩镰枪攻击铁浮屠的马匹。经过一番苦战,宋军终于打破了铁浮屠的攻势,金兵阵脚大乱。宋军乘胜追击,一举击溃了金兵的主力部队。
第二十章:功成身退
这场战役的胜利,彻底扭转了宋金战争的局势。金兵元气大伤,不得不主动提出议和。宋光宗接受了议和条件,宋金双方签订了和平协议,边境终于恢复了安宁。
战争结束后,苏砚和青鸾因在战争中的卓越贡献,受到朝廷的嘉奖。宋光宗封苏砚为丞相,青鸾为一品诰命夫人。然而,苏砚和青鸾早已厌倦了朝堂的争斗和战争的残酷。
他们向宋光宗辞官,希望能回到临安城外的小村庄,过上平淡的生活。宋光宗起初不舍,但见他们去意已决,只好应允。
苏砚和青鸾回到沈溪村,盖了一座小院,种上花草树木。他们将多年的积蓄拿出来,修建学堂,资助贫苦人家的孩子读书。青鸾还将自己的武艺传授给村里的年轻人,教他们强身健体,保护家园。
闲暇时,苏砚和青鸾会坐在院子里,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。那些惊心动魄的冒险,那些保家卫国的壮举,都成为了他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。而他们的故事,也在临安城,在南宋的大地上,代代相传,成为了一段传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