足迹
万界交易,朱家老祖们求我保大明
登录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84章 杀蒙军个措手不及(第3页)

如果他还缩着不出来管事,大宋可能撑不了几天。其实赵基也想安稳日子,可贾似道走了,谢太后死了,大臣们也都跑了,没人帮他了。

现在只能靠自己,无论他愿不愿意,都得硬着头皮上。就算他知道自己笨,总比什么都不做强。

赵基听着郭将军说朝廷的事,心里想着好多事,站在那儿一声不吭。他这人反应慢,遇到要动脑筋的事总得琢磨好久。他身边那些黑云都的兵也不敢乱动,只能跟着站着。

郭将军等了一会儿,就对他行礼,大声说:“咱们都明白了吧?现在朝廷得有个威望大的人撑着才行,不然什么都搞不好,日子也过不下去。”

底下的人听了都点头,觉得确实有道理。虽然他们不懂政治,但知道军队吃的喝的全靠朝廷,要是朝廷没了,他们可能连饭都没得吃。

郭将军接着说:“我这话是为了帮贾丞相说话。我以前跟黑云都的老大高将军关系不好,因为我自己本事进来的,没后台,一直被排挤。多亏贾丞相帮了我,我才有了今天,所以我要为他说句话。”

听郭将军说完,大家更同意了。郭将军笑着看下面的人点头,心里挺满意,因为他并不在乎朝廷兴衰,只是想报答贾丞相的恩情罢了。

郭将军心里清楚得很,他今天说这么多话,无非是为了突出贾似道的重要性。要是没有贾似道,他早就在黑云都那个乱糟糟的地方自生自灭了。

别说那些复杂的忠君爱国,他只记得恩情,就像种地的庄稼汉一样简单。

如今,朝里就剩贾似道一个实权人物了,其他人都靠边站。他这么说,就是让大家明白,大宋现在得靠贾似道撑着。看到周围士兵和皇帝点头附和,郭将军心里踏实不少。

他接着说道:“要说谁能稳住局面,放眼朝堂,除了贾大人再没别人。”

底下人也都随声附和,毕竟谁都看得出来,以前还有两个丞相,可如今他们都成了摆设,真正能办事的就贾似道一个。

要是两个宰相都在,朝廷不至于搞得这么乱糟糟的。可惜啊,贾似道现在是完了,陈宜中也跑路了,朝里头一点能用的人都没了。

朱雄英手里现在大概有三百条船,按他的打算,这些船已经够用了。这些船本来就是运货的,空间挺大,装士兵正好。虽然都是中等船,每条只能装几十号人,但朱雄英又不是要去打仗的。这些船对他来说足够了。

长江不算太宽,这些船来回跑也能把士兵运过去。朱雄英跟常茂算过,三百条船一天能送三万到四万人。差不多两天半,就能把十万大军全运完。然后一路猛冲,拿下文州府后,就能让整个建康附近的蒙古兵失去反击能力。

不过,就算现在的兵很强,朱雄英也没敢掉以轻心。蒙古军可是历史上最强的军队之一,虽然上次阴山一战,他们把十三万蒙古军打得落花流水,可朱雄英心里明白,这种情况再也不会有了。

当时贺冲敢贸然带兵杀过来,一是因为不了解蒙古军的实力,二是因为他面对的不过是蒙古的一支偏师,真正的主力肯定比这强得多。一旦遭遇主力,绝不会有阴山之战那么简单。

朱雄英琢磨了一阵,决定偷袭粮仓。正面硬碰硬只有傻瓜才会干的事。优秀的将军一定会扬长避短,通过各种手段削弱敌人,增强自己。对朱雄英来说,蒙古军虽多,但他对自己的部队也格外珍惜。

朱雄英绝不会让自己的部下白白送死。他希望能不损一兵一卒就拿下建康城。按他的计划,这个方案已经是眼下最好的了。

蒙古那边虽然知道中央军很强,但具体如何并不清楚。他们对中央军的底细一无所知,而朱雄英却掌握着详细情报。

尽管这是个武侠故事,但战争的走向还是接近历史的。蒙古人对粮仓位置守口如瓶,即使朱雄英从史书得知粮仓在文州府,也没法验证。

所以他起初没打算直接攻打文州府,而是先朝建康城进发,在途中派兵摸清情况,快到建康时突然改道,杀蒙军个措手不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