足迹
唐末:从一介书生到天下共主
登录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6章 裂苍穹(第2页)

郑州没法再待下去了,昼夜温差本就大,若迟迟不南下,入秋之后肯定会被冻出毛病。

顾不得说书赚钱的计划,李佑立即准备食物。

买了一些干粮,又买了几斤杂粮,还买到少许劣质食盐,兄妹俩隔日便结伴出城。

……

郑州北码头,位于城东北。而郑州城的东南方,还有一个南码头。

南码头虽不如北码头繁华,却设有“极冲级”(最高等级)驿站——管城驿。

几十年前,管城驿在更南边的管城镇,靠新郑县的财政拨款维持。

途经驿站的官员实在太多,不管是否有公务在身,都亮出官牌白吃白住,而且还得好酒好菜招待。

一个驿站而已,竟成了新郑县最大的固定财政支出。

于是,新郑县不干了,但极冲级驿站又不能裁撤,朝廷只得把管城驿移到郑州。郑州富庶,养一个驿站还是没问题的。

李佑打算走南码头,一路顺着运河南下。

谁知过了护城河,才发现从管城驿,一直到南码头,再延伸至城外居民区,到处都有士兵驻守。

连续多日大雨,运河水位恢复,临时木桥也已拆掉,运河外的饥民难以过河,陆陆续续都散去了。

但是,城西和城南的饥民,却似乎越聚越多,且只有一条护城河挡着。

降雨之后,其实许多饥民选择回乡,借高利贷买种子补种粮食。可他们返回户籍所在地,遭遇的却是官府催粮,逼着他们赶紧上交赋税,只能选择回郑州躲避征粮官吏。

夏粮田赋,必须在九月以前结清,河南大员们催得急,州县官吏只能硬着头皮征收。

郑州城南和城西,如今已聚集六万多饥民,吓得郑州官将连忙派兵构筑防线。

任何人不得进出,兄妹俩暂时被阻住了去路。

又过了几日,饥民无法越过防线,开始成群结队地散去。

一部分选择离开,到四周乡村讨饭求生。

一部分选择死撑,只要拖到九月份,过了夏粮征收期,回乡之后就不怕官府,拖欠的税款也将变成“账面逋赋”。再过两三年,为方便征收来年新税,皇帝自会下旨“抹除逋赋”。

最后一部分灾民,确实饿得无法动弹,在郑州城外躺平等死。

渐渐的,警戒开始放松,外头不能进来,但里头可以出去。

李佑站在护城河边,眺望对面的灾民情况,感觉应该可以顺利通行。

那些灾民毫无组织,东搭一个帐篷,西建一个窝棚,绝大多数露天而居。若是遇到危险,只需杀人立威,干掉一两个,剩下的都会选择退让。

李佑揭掉包裹矛尖的破布,一手持矛,一手携妹,背着行囊过桥而去。

大约前进数百步,眼见李佑携带物品,而且行囊还胀鼓鼓的,陆续有数十个饥民围了上来。

“小妹,拉着二哥的衣服,跟在后面别走远了。”李佑叮嘱道。

李萱有些害怕,连忙抓住衣摆,亦步亦趋地跟着。

李佑挺矛前进,随时准备杀人立威,这乱世容不得丝毫妇人之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