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2章 西洋之行(第3页)
郑和明白他的意思:“所以我们必须抢占先机?”
“没错。”朱瞻基说,“但不是用武力,而是用智慧。”
他详细解释了自己的构想:在重要港口建立商站,发展本地商人,培养当地人才。让大明的影响力通过贸易渗透到各地。
“这就是为什么我坚持要在各地建航海学堂,”
他说,“这些学堂不仅培养人才,更是传播文明的桥梁。”
正说着,杨士奇匆匆赶来:“殿下,好消息!漳州的新式船厂建成了。那些从西洋学来的造船技术,已经开始派上用场。”
朱瞻基眼睛一亮:“出产如何?”
“很好!新造的船既保留了我们宝船的优点,又吸收了阿拉伯人的风帆设计。速度快了不少,还更省人力。”
“好!”
朱瞻基欣慰地说,“这才是正确的路子。不是固守老路,也不是全盘照搬,而是取长补短,推陈出新。”
就在这时,又有消息传来:暹罗国派来的第一批学生已经到了航海学堂,南洋其他国家也纷纷表示要派人来学习。
“看来我们的策略起效了,”
郑和说,“这些国家已经开始主动靠拢我们。”
朱瞻基却提醒道:“但不能掉以轻心。现在局势正在快速变化,稍有不慎就可能错失良机。”
他立即召集众臣,部署下一步行动:
第一,加快在西洋建立商站的步伐。要在关键节点都设立据点,形成完整的贸易网络。
第二,扩大航海学堂的规模,增设专门培养外国学生的课程。要把这些学生培养成友好的力量。
第三,改革海关制度,给予友好国家优惠待遇。用利益纽带把他们绑在我们的贸易体系中。
第四,也是最重要的,要派遣更多商船出海,让大明的商品走遍天下。
“记住,”
他特别强调,“我们的目标不是征服,而是共赢。要让各国都能从这个贸易体系中受益。”
“殿下真是高瞻远瞩啊,”
杨士奇感叹道,“这哪是在经营海贸,简直是在经营天下!”
朱瞻基笑了:“天下之势,就像大海的潮汐。你不能阻止它,但可以借势而行。现在正是我大明走向海洋的最好时机,我们岂能错过?”
正说着,又有捷报传来:王小虎他们在红海找到了一个绝佳的港址,当地统治者已经同意让我们建立商站和学堂。
“好!”朱瞻基精神一振,“立即准备,派人前去建设。要快!要稳!”